如果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时间: 2021-12-16 10:22:27 发布人:匿名网友336850

优质文章

为了能够更快的帮助网友解决“如果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相关的提问,中国广告知道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如果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提问包括:如果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之相关的答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期待您的答案,不知道说什么,送你一朵小红花吧 !

原创推荐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的辅佐和帮助,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才能帮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下面和大家分享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1一、新生儿期(0~1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的辅佐和帮助,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才能帮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下面和大家分享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1  一、新生儿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  4、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二、先学前期(1~3岁)  1、学会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学前初期的年龄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学前初期是3—4岁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年龄的孩子。具备了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首先,幼儿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精力充沛。其次动作的发展也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语言能力也基本发展起来,能向别人表示要求和愿望,与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  2、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  4、爱模仿  3—4岁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学前中期(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  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候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很形象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活动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学前晚期(5—6岁)幼儿年龄特征:  1、好学好问  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他们不再满足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幼儿出现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里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再那么外露。看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2  2岁以前  培养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两岁以前的孩子,情绪感应非常灵敏,情绪管理也比较容易。父母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培养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和信赖关系,比如陪孩子玩耍,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睡觉等,这对孩子建立起与父母间的终生亲密情感关系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旦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形成后,妈妈的一个眼神、爸爸的一个动作,孩子都能心领神会。妈妈有心事,或生病了,不用开口,孩子都能敏锐的察觉到。  现代父母大多非常忙碌,若父母没办法时时陪伴孩子,应该让孩子和其他亲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如家中的老人。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由其他亲人带大,如姥姥,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就不能随便说姥姥的不是。因为,此时的孩子已与姥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父母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处于情绪分裂的状态,这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大小便训练影响孩子性格  你可能觉得宝宝的大小便训练只是个生活习惯的建立问题,与宝宝的个性发展扯不上关系。其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就在他的人格理论中提出,大小便训练对宝宝的个性形成有很大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在1~3岁,宝宝最感兴趣的是排泄。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的感觉会让宝宝产生快感。这个阶段正是你开始对宝宝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如要求宝宝不能随意大小便,要蹲专用的坐便器。  一方面宝宝追求排泄获得的快感,另一方面父母企图实现对宝宝大小便的控制,于是亲子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如果你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过早过严,在宝宝的生理机能还没有达到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时,就严格要求宝宝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种注定的失败可能使宝宝形成羞耻、洁癖、过分注意条理和细节、固执等特点。  如果在训练中,宝宝通过过度的排泄来对抗大小便训练,也会导致他形成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等特点。在美国,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并不像我国那么早,很多幼儿园还为宝宝准备了尿布。  2-6岁  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谁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很多家长就急着教孩子识字、算术、背唐诗。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很可能事与愿违,过早的单纯知识性学习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的认知思维过早符号化,不利于孩子天赋的开发。  6岁前的孩子是用非语言系统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这个阶段,应重点发展孩子的右脑,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尽量用形体、绘画和想象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  国外很多家长会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尽量不用语言来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用眼睛、用心灵感受世界。比如对“苹果”的认识,当孩子还不会说话、不会用文字来表达时,他脑海中的“苹果”是一个个形象而生动的苹果样子。但是如果过早地让孩子生硬地认字,孩子就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苹果”这一语言符号,而无法形成关于“苹果”的形象记忆,这对孩子的右脑开发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孩子在出生前,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远超过大脑实际需要的。而生命早期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大胆的剪裁师,随着出生后接触的刺激逐渐增加,那些经常受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就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细胞所连接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如果一味地对6岁不到的孩子灌输知识,我们就容易以成年人的思维限制了孩子天赋的发展。  6-10岁  允许孩子犯错误  毫无疑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让父母真正操心起来了。他们普遍进入小学,开始面临各种升学竞争,人际关系也比之前更为复杂。这个阶段,父母要记住的黄金定律是“要尊重孩子”、“要有耐心”。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作息和学习压力,不能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容易走神。此时,家长不能一味责备孩子,毕竟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对孩子提过高、过急的要求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的有些行为,在家长看来是错误的,但可能是孩子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比如,玩弄家里的药罐,到塘里捉鱼等,对于这样的行为,家长应合理引导,既不打击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又要避免孩子受伤。  而对于孩子反复犯错,家长要抱着“理解”的态度,保持足够的耐心。家长可以试着与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与孩子作约定,在孩子上下学路上对各种注意事项反复提醒。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形成习惯。如果孩子表现得不错,家长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帮助孩子逐渐树立信心。  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过度责骂孩子。一味责骂不但起不了矫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效果,还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今后的亲子沟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注意避免其他亲友在场,不要说有辱孩子人格的话。  10-14岁  建立有效沟通  10-14岁是青春期前的过渡阶段,由于真正的叛逆期还未开始,过去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会对青春期有直接的影响。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重要呢?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具有一些青春期的特征,但相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些孩子的叛逆心理还不至于那么强烈。家长若能在这一阶段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将来家长也能更自然地与孩子交往,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10-14岁的孩子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价值判断,变得有思想,有主见,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与理解。此时,单面说教的方式已经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顶嘴、捣蛋、对着干只是表象,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希望受关注、被理解、被认可。家长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和成长诉求,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不妨以朋友的方式与孩子亲近,在说教前先耐心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如果这些话涉及到孩子秘密,家长还应遵守保密承诺。如果在谈话间,家长真察觉到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尽量控制情绪,不要立即对孩子大加责骂。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不是建立在家长权威之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只有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可以完全信赖,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  14-18岁  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处于学习和升学的高压状态,面临着各种人生选择:就读中职还是高中,高中应该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高考应该填什么志愿,是否出国留学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关乎孩子的前途,家长们无不神经紧绷,担心这担心那,有时免不了以自己的意志代孩子行事。可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已经很强烈,对于家长的善意很可能不领情,这又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紧张。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家长不必过分紧张。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孩子自己会作出聪明的选择。曾经,有个孩子问自己的父亲“为何要读书”,父亲举例说:“一棵长了一年的小树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长了10年的书可以做檩条,而长了20年的树可以做房梁、做柱子、做家具。你希望自己是小树还是大树?”孩子听完想了想,从此发奋读书。这位父亲没有长篇大论式的说教,只是以举例的方式向孩子陈明利害,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今社会功利化思想泛滥,一些随大流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具有艺术天赋,进入艺校是最好的发展方式,但若按部就班,父母对孩子的做法百般阻挠,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赋。例如,李安在初入电影界时也曾被保守的父亲视为耻辱,若没有李安自己的坚持,恐怕当今电影界就少了这么一位大师了。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  一、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好问、好学;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一、初生到满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适应新生活;  2、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社会性的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语言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如果你还没有在此找到或解决关于“如果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的方法,可以用百度搜狗以及360搜索等搜索引擎来搜索相关更多的内容,也可以在百度知道、搜狗问问、360问答、微博、微信等来提问,让更多的网友共同来帮助你解决“如果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