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广告门户网 >> 广告新闻 >> 展会信息 >> 展会展示 >> 正文

时尚设计大师陈逸飞先生访谈录
责任编辑:阳军    新闻来源:中国广告门户网    新闻日期:2005-1-24
记者您一直倡导的是“ 大视觉,大美术”的理念,您的事业涉及范围颇广(绘画、出版、电影、产品设计……),在这些作品中您想体现的主题和蕴涵的理念 是什么? 我们CCII研究会举办的国际商标节双年奖和国际艺术指导协会年度奖活动,其参赛作品的评审原则是原创性,准确表达内涵,艺术上的完美性。您认为是否就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原则?

  陈逸飞先生 我的艺术生涯是从描绘美好的事物开始的,我相信,获得视觉的享受,其实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对视觉享受的渴望,已经日益转化成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视觉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兴奋点。

  蔡元培在二十年代就提倡"德、智、 体、美"作为国民的素质和追求。谈到这个"美"字,他还提出一个口号: "以美育代宗教"。今天回过头来看,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 对于现在的社会, 这还是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作为从事美的工作者,我想我们有这种责任,把自己在艺术中对美的感悟和创造,通过各种手段和载体,作用于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使中国的经济更具竞争力, 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尊严感。 这 便是我的"大视觉"理念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记者“大视觉,大美术”的理念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的作用和意义是 什么?  

  陈逸飞先生 视觉并非饭后余兴的事,视觉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兴奋点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还处在发展时期,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搞什么视觉美? 等我们有了钱再谈视觉吧。 其实视觉恰恰是一个商机无限的产业,一个没有钱可以生钱的产业!我们不必谈过多的理论,只想举几个例子来作解释。

  比如意大利,它没有什么石油资源,也没有象我们那么多的自然资源,但它能在世界的工业强国中有自己的地位,就靠它以设计为核心的视觉产业。它有华丽的服装,经典舒适的皮鞋、 箱包,有法拉利-世界上最棒的跑车,这些其实都是视觉产业发展造就的产物。它的国民经济中有关视觉产业和设计的含量占相当的比重;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虽说只是个弹丸之地,却有着发达的视觉产业,设计系统四通八达,二战以后,它加入了WTO, 后来又有奥运会举办国的条件, 当时的日本曾经提出了"设计强国"的口号,今日的经济成果, 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一口号几十年努力的结果。

  现在的中国,在视觉设计方面应该进入一个"补课时代"。 我们的很多产品,在技术含量和品质上,并不逊于任何其他国家的产品,但为什么就是竞争不过人家?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但其中却不得不加一个定语:是廉价劳动力的加工厂。在世界著名品牌中,不乏在中国加工生产的,但有多少是属于中国的品牌呢?这里,设计起着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离产品以结实、耐用为准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越来越远,视觉产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迅速普及的时代,越来越举足轻重,站在全球的视野看市场,视觉设计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它能直接产生利润,肯定会在国民经济产值上创造出无法估量的价值。

  记者您能不能谈谈创意产业与大视觉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于创意英国,法国100 年时尚活动,CCII举办的创意中国活动之间的互动意义和看法。

  陈逸飞先生 创意人群应该是一个从事视觉设计工作的大的职业人群概念,从时尚、平面、建筑设计,广告策划,影象拍摄到发型、橱窗布置甚至餐台摆放设计都包含其中。

  在许多国家,不但有大量的培养视觉设计类人才的学校,源源不断地为视觉产业输送新鲜的创意血液;此外,还有一个由设计师、制造商、最普通的消费者、艺术评论家、学术活动策划人等诸多社会力量构成的严密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变为产品,并推向社会大众,保证设计产业的良好运行。在我们的城市之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所谓设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有序而科学的流程,让许多设计人才的有趣构想转变成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让人十分惋惜的情况,一位设计师完成了某件极为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在十分辛苦的状态之下寻找到制造商将该作品少量或成批的制作出来,可是最终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在大众中间几乎没有反响,问题就出在了设计系统中的推广环节之上。

  我想CCII举办的创意中国活动,就是起到了设计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的作用,可以为这些作品进行明确的解释与有力的宣传。

  记者请您谈谈您认为创意产业群体的组成有哪些?如何为这些创意群体搭建平台,发挥这些创意群体应有的价值?

  陈逸飞先生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新的创造,与新的视觉体验还远远不能构成整体而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某种层次上的落后,如何建立一个有机的视觉系统,给出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以更新的,更为优秀的视觉作品改变我们所处城市的社会生活面貌,不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还是各种社会力量需要积极参与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视觉产业的体系: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民营文化产业的加入。设计系统的确立,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最终的结果是完全改变了一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形象。

  记者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前景您怎么看,与其他国内外城市比较,主要差异是什么?

  陈逸飞先生 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报道: 据一个大型调查机构的报告,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口百分比是一项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成熟的国际化大都市从事创意行业的人口一般都处于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纽约是百分之十二,伦敦在百分之十四左右,而我们的近邻日本更达到百分之十五。而这个比例,在上海,虽然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统计,我想其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说,今天不是一个出大师的时代,我们处于一个集体补课的时代。无论是视觉产业的发展还是视觉形象的提升,我们不但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更需要包括决策者和民众在内的全民意识和水准所构成的巨大基础和推动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 表 评 论

      姓 名:   性 别:
      Q Q号:   Email:
    我要给这篇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请自觉遵守,注意文明发言
    企业推广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