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2.14 发布人:seuij2009

荀子修身原文及翻译

已解决问题

谷歌seuij2009用户在2023.02.14提交了关于“秘密荀子修身原文及翻译”的提问,欢迎大家涌跃发表自己的观点。目前共有1个回答,最后更新于2024-08-22T03:49:41。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期待您的答案,谢了,下次有事儿别忘了找我 !

希望以下的回答,能够帮助你。

第1个回答

用户名:ENZONE  

原文:见善,修然必以自问答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假力银当宅吾师也;是我而当宅吾友也;谄谀我宅吾贼也牛对指。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义步采判迅服免表样析哥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交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宅其出人不远划良矣。

翻译: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响苗名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婷超行烈均吃爱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血树措属装破阻酸火银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英列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投耐脸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幌虢,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项温制交宽理热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嗽、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果数些微洋交劳基不叫做荒诞,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略却心醒明,那么身外报八鲁护育行停困画完鸡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强伟顺经角斗激季待又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来着道走可控束立些病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管族毛牛今夜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节比帮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叶史独够十操官夫议价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牡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交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拓展: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黍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